历史沿革

资产公司的历史沿革


一、校办产业的起步发展期

河南大学产业,最早起源于1948年,当时的河南大学已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六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本着服务于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成立了河南大学印刷厂,主要负责学生的部分教材、老师讲义、各种试卷等。全国解放后,随着学校学科建设的调整、学生实验、实习场所的加强,河南大学又先后成立了机电厂、化工厂等与学校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的企业。1982年,学校为了解决文革以来长期积压的大批家属、子女的就业问题,稳定学校的教师队伍,成立了劳服企业——河南大学劳动服务公司。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述校办企业也进入的快速发展时期。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面向经济建设服务,在校办印刷厂、化工厂和机械厂的基础上,1988年元月,学校注册成立了全民法人企业——河南大学科技开发中心。既对外开展科技成果开发和转化的经营业务,又兼顾对校内各类企业进行管理的行政职能。在这期间,科技开发中心先后投资兴办了开封汴南冶炼厂、登封告成碳化硅厂、伊川化工厂和郑州东西方信息工程公司等企业,开发并生产的水质稳定剂、无水乙醇、机场短期天气实时预报系统等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并受到客户的广泛好评。同时。在学校大力兴办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机制激励下,学校的院(处)办企业也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出来,如生物系的郑州花卉公司、物理系的激光电子研究所、化学系的化学化工科技开发部、地理系的科源开发中心、生物工程研究所以及校属企业实业总公司、建行河大分理处等。这一时期的企业大多处于由服务型向经营型的转变过程中,市场的主导理念尚未完全确立,企业的管理也还停留在行政手段上。

 

二、逐步确立面向市场的企业运行机制

校办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校的教学科研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产业工作已成了学校全面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但由于校办企业在创办初期就定位于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和教职工生的主导思想,因此,一直存在着“投入多,产出少,利润不上交,工资不返还”等问题,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校办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扶持校办产业健康规范发展,学校于 1992 年1月 成立了校办产业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即原“校产办”),代表学校对校办产业进行管理和指导。成立伊始的校办产业管理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引导企业干部职工,首先从思想上统一到“提高经济效益,弥补教育经费不足,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认识上来,把原来的“利润不上交,工资不返还”变为“上交利润,返还工资”。二是全面实施“经营目标合同制”的管理办法,确定企业年利润总额和上交比例、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指标、新产品开发指标等,落实奖惩措施,调动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三是制定、修改、完善各种管理办法,明确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学校先后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学校各单位、集体或个人创办经济实体、企业等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河南大学校办产业管理暂行条例》、《河南大学校办产业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等系列文件,把企业划分为科技型、实业型、经营型和服务型四种类型,明确提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发展思路,使企业初步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机电成套设备厂开发生产的泥浆抗震压力表,满足了油田用户的需求;郑州东西方信息工程公司研制的“机场候机楼大屏幕信息综合发布系统”,达到了当时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分别在北海机场、郑州机场、桂林机场等多家机场安装运行。印刷厂自筹资金进行设备更新,全部淘汰了铅字排版、平版印刷,实现了电脑排版、胶印,印刷能力增长近2倍。汴南冶炼厂新购了捣炉机、新型变压器等。1993年至1995年期间,企业在不要学校一分钱投资的情况下,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上交学校428万元,新增设备与技术改造投入158万元,改造新建房屋173万元,年利润增长率达到14% 以上,初步奠定了学校校办企业的发展基础。

 

三、初步确立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思路

2000年7月以后,为了转换机制,促进学校校办产业的健康发展,学校决定成立河南大学校办产业集团总公司,初衷是拟对原三校(2000年初,河南大学与原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开封医药专科学校合并)的校办产业进行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在此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校办产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时期,郑州东西方信息工程公司在生产原有产品民航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的同时,又研制开发出了“WWW网络安全服务系统”和“气象信息Web服务系统”两项新产品,当年投入市场并产生了效益。新成立的河南大学第一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利用自身技术优势,通过与地方企业协作,分别在安阳卷烟厂、漯河卷烟厂等企业,对WYP—180型烟草薄片生产线进行电控技术改造,大大降低了烟草薄片的生产成本,实现了烟草薄片物料自动配比精度的技术突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环境污染治理研究所研发的“造纸黑液污染治理技术”,把造纸黑液完全转变成造纸所必需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烧碱和沉淀碳酸钙,生产中无废水排放,无废渣产生,无二次污染,不仅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而且具有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该项目已在湖南岳阳造纸厂成功进行了技术转让和工业化生产。学校的高新技术产业正逐步显示出其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四、产业规范化建设为我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校通过创办各类产业、转化科技成果,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学校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体制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机制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规范和解决,势必影响我校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会对学校的稳定大局带来负面影响。2005年10月,教育部关于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的有关文件下发后,我校及时进行了贯彻和落实,由学校下文成立了河南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确定了资产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及公司经营班子的组成人员(董事长由主管副校长兼任,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任董事或监事;原校产办班子成员任资产公司经营班子成员,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式)。

按照校企分离、自主经营的原则,我校报经省教育厅批准,于2006年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河南河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河南大学是公司的唯一出资人。主要经营范围包括:国有经营性资产的经营、管理、转让、投资,企业托管,资产重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

在资产公司注册成立的初期,学校对产业仍然实行的是资产公司和原校产办“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随着我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推进,公司沉积了一大批债权、债务及人员安置等历史遗留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和稳定,自2009年开始,原校产办、资产公司班子通过充分研判,及时提出了公司“以稳定促发展”到“以发展促稳定”的两步走发展战略:通过学校政策扶持、资产公司自筹等方式,基本解决了产业各种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关停并转、资源整合等方式,对原学校及所属二级机构出资兴办的企业进行了初步规范,逐步纳入资产公司进行管理;通过无形品牌注入等方式,组建了一批与学校教学科研相关联、或者服务于学校教职工生的新型产业。

 

五、校属企业体制改革在即,我校产业有望进入可持续发展期。

2018年7月,学校机构调整和中层换届工作同时进行,取消了原校产办,改组了资产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组建资产公司新的领导班子并按照企业管理模式实质运营资产公司。资产公司新班子到任后,适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42号)精神传达到学校,尽管我省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还未部署,但公司班子未雨绸缪,把公司的产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思路及时调整到符合校属企业体制改革精神上来,近一年来,公司班子通过建立和完善对外投资跟踪监管办法、公司对外投资企业委派管理人员暂行办法等机制,加强了对公司所属各类企业的规范管理。自资产公司注册成立以来,立足学校优势学科,累计注资成立了27家与学校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相关的各类产业。截止目前,实质运营16家,其中:全资企业3家;控股企业2家;参股企业11家。

2019年11月,《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省属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财字[2019]784号)下发,学校及时成立了以河南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分管科研、人事、国资及产业等相关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以及分管副校长担任主任,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主导改革工作。资产公司作为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的具体落实单位,首先立足学校双一流建设大局,科学提出了打造五个产业板块作为我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落脚点的改革思路,即:以原河南大学科技开发中心为出资人(有限责任)搭建河南大学科技产业板块;以学校出版集团(出版社)为出资人(有限责任)搭建河南大学文化产业板块;以河南河大教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出资人(有限责任)搭建河南大学教育产业板块;依托河南大学丰富的医学医疗资源组建“河南河大医学医疗集团(有限责任)”,搭建河南大学大健康产业板块;以河南河大实业有限公司为出资人(有限责任)搭建河南大学后勤服务类产业板块。随着我校所属企业体重改革工作的深入,我校所属原国有体制企业、公司制各类有限责任企业都将通过清理关闭、脱钩剥离、保留管理等方式进行改革,主要目的是通过改革,促进我校回归办学主业,提升办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

我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完成后,河南大学不再以事业单位法人身份新办企业和对外开展经营活动,学校所有的经营性资产或可经营资产,划入或委托资产公司进行管理。学校所属原各类通过体制改革后保留下来各类企业,全部转入资产公司统一管理,由资产公司代表学校承担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

我校的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有望在2020年底前初步完成。